大连75岁老太不慎跌倒腿部骨折,住进医院等待手术,家人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便请了护工,没想到却看到护工李某在未经过任何人允许的情况下,强行喂老人安眠药。(半岛晨报 8月3日)
近年来,随着二孩时代及社会老龄化的推进,在迅速增长的护理需求和护士数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护工成为了“香饽饽”。由护工代为照顾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和家属照顾病人的压力。然而,频发的黑护工事件让患者和家属无法获得放心的服务。如今护工强喂老人安眠药事件,也再一次折射出家政市场乱象。
其实,面临家政服务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护工行业面临着巨大缺口,却也隐藏着巨大隐患。而为了解决家政服务质量为题,国家标准委就发布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两项“国标”,然而有些家政企业无视国家标准,仍是“各玩各的”。目前,一些家政企业对招来的护工仅进行简单的培训,随后在无任何资质的情况下即刻上岗。再者,一些家政企业仅起到中介作用,既缺乏对护工本人的了解,又很少对从业人员进行后续监管,致使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试问,如此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国标岂不“形同虚设”?这样的护工谁又敢用?
护工行业乱象丛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护工的素质也是让人“不敢恭维”。此次涉案护工在强行喂药时被雇主发现,才使黑护工事件再次走入公众视野,在雇主看不到的时候她又做过什么呢?结果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家政市场进行有效规范。一是提高家政行业的准入门槛,让管理混乱、对雇主不负责任的企业退出市场。二是严把护工质量关,对有犯罪前科、品行不端或其他信用问题者拒之门外,同时将护工的背景信息向雇主公开,切实保障雇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对新招入的护工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四是引入信用评价机制,由雇主对护工的护理情况如实评价和反馈给家政企业,将有劣迹的护工驱逐出家政市场,避免其“流窜”到另一城市继续祸害。(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