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居民老龄化加快、“二孩”政策放开,许多家庭对照顾、看护“一老一小”的现代服务需求迫切。那么,我市家政服务如何托起“一老一小”?如何满足市民家政需求呢?
今年来,市人社局聚焦家政“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需求”的目标,紧紧围绕我市实际,以打造“善美管家”家政品牌为抓手,把实施“南粤家政”工程高质量发展作为提升群众技能、促进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为民、便民、利民工作来落实,切实提高群众的收获感、幸福感、满足感。
技能培训
学习工作无缝对接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称,围绕新形势下“一老一小”对家政服务的迫切需求,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促进就业创业为落脚点,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最终目标,以多层次家政培训方式,一方面提高母婴、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等领域的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缓解家政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进一步吸纳城乡劳动力,特别是乡村重点群体劳动力,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家政企业携手职业培训学校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模式,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定向对接,完成学员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实习的无缝衔接,解决了家政从业人员培训完到工作岗位上出现的不适应问题,且收入比之前高了不少,受到广大家政从业人员的一致好评。去年以来,企业深入海丰平东镇、海城镇海珠社区和陆河县河田镇及河口镇、陆丰东海和碣石等地通过结合“送教下乡”的培训形式,完成培训近7500人次,带动就业人数超15000人。通过规范培训,取得人社部门发放的培训证书,月嫂从培训前的8000元提高到10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市区从事月嫂行业的罗女士,一个月前领到了人社部门发放的培训证书,她高兴地对记者说:“多亏了政府的优惠政策,能让我在培训学校免费学到了专业技能,现在我对产妇护理、婴幼儿日常生活照料及护理等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比起以前懂得多,更专业些,月收入也比之前增加了几千元。”城区捷胜镇人农女士也是通过培训后找到从事保姆一职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如今,像罗女士、农女士等人通过培训后月收入都能过万,少则四五千,从而大大提高了她们的自信心。
基层服务站
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为解决基层服务力量薄弱,市人社局鼓励家政企业与社区合作建设基层服务站,坚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据了解,基层服务站以“服务 培训 就业 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思路,全面整合闲置资源,促进家政服务产业链下沉到基层,进一步扩大家政企业在基层的影响力,提高群众对家政行业的认知度,推进基层家政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今年来,我市人社局组织业务骨干深入社区、企业宣传政策、指导社区选址建站、鼓励企业入驻。目前,已完成两家基层服务站建设,服务效果明显。在海丰县海珠社区,针对社区内老龄人口多、存在困难家庭和失业人员的情况,社区基层服务站组织开展了“家政服务进社区”活动,向居民宣传母婴护理、育儿、养老陪护、家庭保洁及岗位招聘等家政服务项目,免费为老人测量血压,修剪头发,为管辖区困难家庭提供电风扇洗涤等服务。基层服务站距离群众更近,群众需求更了解,服务更具针对性,有效地打通服务“梗阻”,打造“15分钟家政服务圈”,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超市
打造服务供给和消费新模式
目前,我市现已建有市和陆丰家政服务超市。家政服务超市是市人社局为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更好地引导、规范我市家庭服务业市场的一项积极探索。家政服务超市从满足家庭多样化家政服务需求出发,集“供需匹配 服务体验 交流展示 品牌培育 就业服务”于一体,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城区人流密集的地缘优势,为入驻家政企业、家政从业人员、市民提供全方位家政服务,依托互联网 传统服务模式深度融合家政服务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推出家政服务供给和消费新模式,服务项目门类多样、服务规范,有效满足区域性家政服务需求。
据人社局相关人员介绍,年初至今,家政服务超市在母婴服务(月嫂)、居家服务(保姆)、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和保洁等方面总共带动1400人次就业,完成1237单服务量。制定行业标准,成立市家政协会,举办“南粤家政”送春联活动,为市民送春联150多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家政服务带来的温暖,联合市妇联慰问市区部分家政服务企业,为外地留汕留岗家政服务人员送上了新春礼包和防疫物资等一系列送温暖活动。
记者 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