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家政产业首个“由政府部门牵头、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家政服务仍然以熟人介绍为主,但超半数家政服务员未购买相关保险。同时有媒体报道,家政人员在从事家政服务期间没有与家政机构或者雇主签订相关的合同或协议,尤其当雇主是熟人介绍的情况下,以口头协议居多。《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中介不与家政人员签订合同
今年5月,杨婷从老家山东青岛来到北京,经同村人介绍,她到一家家政公司参加培训。
“说是家政公司,其实那就是一个中介机构。培训了几天,公司就给我做了登记。有活儿了,他们就会发布信息,如果我觉得合适的话就去应聘。”杨婷说。
她应聘过一个月嫂职位,杨婷告诉记者,面试完并且和雇主谈好条件后,中介会准备一份协议,由中介、雇主和她本人共同签订。
“就是签这样一份协议,公司会从我第一个月的工资中抽取一定的提成作为中介费,之后就没有公司什么事了。”杨婷说。
是否与家政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其他协议?“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在一个雇主家做完了,换新的雇主的时候会重新签一份协议,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了。”杨婷说。
王敏来自河北沧州,目前居住在北京昌平。“我干这一行有10年了,之前在物业干,后来做家政。”王敏说。
据王敏介绍,她工作过的家政公司和中介都不签劳动合同。“我做保洁,公司那边介绍活儿之后,我会和公司还有雇主签个合约或者协议,时间能管一年。第一个月工资给公司,他们扣20%之后再给我,第二个月开始雇主就直接给我钱了”。
事实上,在只签订三方协议的情况下,家政从业人员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签订了“管一年”的三方协议后,王敏也有几次出现做不够一年的情况。据王敏介绍,10年来,她游走于多家家政公司与中介之间,有合适的活儿就会去。如果发生违约不给继续介绍活儿的情况,她就换另外一家家政公司或中介。
网上家政服务签三方协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互联网 ”的发展,不少人习惯在网站或者app上叫家政服务。
记者就通过一款app请了名保姆,随后,当记者通过家政app提供的凯发官网首页的联系方式拨打保姆电话时,却被告知找错人了。大约1个小时后,一名男子打来电话,自称是某家政公司的,询问起刚才请保姆的事情。
在聊天过程中,男子自称是上述家政app的工作人员,在记者告知其相关要求后,他表示可以安排1名与他们公司签过约的保姆面试。
不过,这名男子随后又告诉记者,雇主需要与家政app、保姆签订一份三方协议。
既然保姆已经与公司签过合同,那雇主只需与公司签约就行了,何必要签三方协议?见记者提出疑问,工作人员含糊其辞,随后挂断电话。
熟人介绍不会签任何协议
另外,熟人间的介绍也是家政服务人员寻找工作机会的一种常见形式。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不在家,母亲生活自理困难,于是在邻居的介绍下,请了一名老家在河北的保姆。
“我与保姆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协议,都是口头上的约定。保姆是自己单干,没有公司也不通过中介,都是经过熟人介绍接活儿。”刘女士说。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张女士也在熟人介绍下请了一名月嫂。
“我们和月嫂之间没有签合同或协议,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刚开始说的是一个月,后来我妈妈从外地赶来帮忙照顾孩子,就让月嫂离开了,月嫂也没有说啥。”张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