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如虹】 中国社会,氤氲着一股风潮,那就是鄙视家务劳动的价值,忽视家政劳动能力的培养,这种风气应当得到抑制。 马虹玫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人们不得不宅在家中。绝
【思想如虹】
中国社会,氤氲着一股风潮,那就是鄙视家务劳动的价值,忽视家政劳动能力的培养,这种风气应当得到抑制。
马虹玫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人们不得不宅在家中。绝大部分人的生活,被禁锢在日常的吃喝拉撒睡形态。24小时生活在家,如果家中整洁温馨,物品收纳井井有条,空气洁净清爽,饭菜可口营养,衣物叠放整齐……同样度过24个钟头,在这样的家居环境中,隔离的日子想来不会太过难捱。在当下的中国,大城市生活的人,一向习惯于仰赖社会化精确分工,平素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潇洒姿态,轻松解决一日三餐。在这个非常时期,“会不会做饭”以及“是否善于打理家政”成为保障其生活水平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老百姓居家隔离期延长,家政能力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自从家政变成一种可以用钱购买的社会化劳动力之后,人们将更多的业余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如逛街购物、美容健身、网络游戏、旅游观光……听上去,正面、美好、光鲜,甚至于在征婚交友的简介中,始终强调的都是这些所谓的兴趣爱好,而很少有人把“做饭”“治家”当作竞争力写在其中。有的人,出街时打扮齐整,公共场合举止优雅,待人接物颇为得体。然而去到ta的家一看,乱得一塌糊涂:脏碗筷摞成一摞,灰尘遍地,尘螨横飞,换下来没洗的衣服泡出蘑菇,臭袜子扔在餐桌,包装袋拆得到处都是,卧室更像是动物穴居现场……此情此景,让你对其人的外在印象,顷刻间轰然倒塌。试想一下,假如要跟这样的人,长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捱过长久的疫情封闭期,感受如何?
当代人家政能力的退化始于何时,因何种原因导致,值得深究。记得我小时候,学校里的社会实践,通常安排去食堂帮厨,做什么呢?男生擦洗地板,女生择菜捡葱。那时候环保意识还很粗放,学校的野炊活动也还被允许。学生自带生米蔬菜,自备柴火锅具。千辛万苦上得山去,寻找避风处搭灶生火,找寻水源,洗米煮饭。男女同学搭配组合,分工合作。煮饭、洗菜、切菜、炒菜,老师们轻易不加干涉。忙活好久,这顿野餐勉强吃上,哪顾口味,夹生饭照样狼吞虎咽。每人脸上,柴火黑灰,像极了挖煤工人。有时,老师还指导采摘山上野菜野果,勤快学生将之采集回家,一次丰富的野炊活动才告结束。如果说学校的野炊和劳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的是启发学生劳动意识和兴趣的作用,那么培养学生的家政意识和家政能力,更多的则是靠家庭教育中的日积月累。
近几十年来,学校教育丢掉了关于劳动教育的良好传统。而家庭教育中,则片面强调书面学习、兴趣爱好培养,偏重体美而弱化淡化了劳动教育,其中就包括重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参观景点、娱乐玩耍、科普讲座一类。劳动学习和实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一再缺失。以培养学生独立和自理能力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活动即便在教学大纲中有所要求,最后也会流于形式而被漠视或有意忽略。所以出现诸如大学生攒脏衣服,放假背回家让奶奶帮洗这类煞眼球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会使用针线缝制布袋,学会淋浴、擦身、换衣、到食堂帮厨、使用工具打扫厕所等”。这是日本学前阶段设置的幼儿十项劳动技能课程。而在中小学阶段,日本学校则以农林园艺等为学习资源,让学生识五谷事农桑。此外,还会安排家政课,教会学生一些生活小技能,如采购、使用利用生活用品等,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网络数据,中国城市小学生每日家务时间几乎是全球最低。美国孩子日均劳动时间为1.2小时,而中国孩子日均不足12分钟。
中国社会,氤氲着一股风潮,那就是鄙视家务劳动的价值,忽视家政劳动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这种风气应当得到抑制。虽说现在万物皆可“云”,人们“云上班”“云植树“云监工”“云吃播”,但自己生活的这一亩三分地,则是结结实实落在地上的,人类还没进化到看看网络就饱了吧。
(作者系深圳作家)
【思想如虹】
中国社会,氤氲着一股风潮,那就是鄙视家务劳动的价值,忽视家政劳动能力的培养,这种风气应当得到抑制。
马虹玫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人们不得不宅在家中。绝大部分人的生活,被禁锢在日常的吃喝拉撒睡形态。24小时生活在家,如果家中整洁温馨,物品收纳井井有条,空气洁净清爽,饭菜可口营养,衣物叠放整齐……同样度过24个钟头,在这样的家居环境中,隔离的日子想来不会太过难捱。在当下的中国,大城市生活的人,一向习惯于仰赖社会化精确分工,平素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潇洒姿态,轻松解决一日三餐。在这个非常时期,“会不会做饭”以及“是否善于打理家政”成为保障其生活水平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老百姓居家隔离期延长,家政能力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自从家政变成一种可以用钱购买的社会化劳动力之后,人们将更多的业余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如逛街购物、美容健身、网络游戏、旅游观光……听上去,正面、美好、光鲜,甚至于在征婚交友的简介中,始终强调的都是这些所谓的兴趣爱好,而很少有人把“做饭”“治家”当作竞争力写在其中。有的人,出街时打扮齐整,公共场合举止优雅,待人接物颇为得体。然而去到ta的家一看,乱得一塌糊涂:脏碗筷摞成一摞,灰尘遍地,尘螨横飞,换下来没洗的衣服泡出蘑菇,臭袜子扔在餐桌,包装袋拆得到处都是,卧室更像是动物穴居现场……此情此景,让你对其人的外在印象,顷刻间轰然倒塌。试想一下,假如要跟这样的人,长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捱过长久的疫情封闭期,感受如何?
当代人家政能力的退化始于何时,因何种原因导致,值得深究。记得我小时候,学校里的社会实践,通常安排去食堂帮厨,做什么呢?男生擦洗地板,女生择菜捡葱。那时候环保意识还很粗放,学校的野炊活动也还被允许。学生自带生米蔬菜,自备柴火锅具。千辛万苦上得山去,寻找避风处搭灶生火,找寻水源,洗米煮饭。男女同学搭配组合,分工合作。煮饭、洗菜、切菜、炒菜,老师们轻易不加干涉。忙活好久,这顿野餐勉强吃上,哪顾口味,夹生饭照样狼吞虎咽。每人脸上,柴火黑灰,像极了挖煤工人。有时,老师还指导采摘山上野菜野果,勤快学生将之采集回家,一次丰富的野炊活动才告结束。如果说学校的野炊和劳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的是启发学生劳动意识和兴趣的作用,那么培养学生的家政意识和家政能力,更多的则是靠家庭教育中的日积月累。
近几十年来,学校教育丢掉了关于劳动教育的良好传统。而家庭教育中,则片面强调书面学习、兴趣爱好培养,偏重体美而弱化淡化了劳动教育,其中就包括重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参观景点、娱乐玩耍、科普讲座一类。劳动学习和实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一再缺失。以培养学生独立和自理能力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活动即便在教学大纲中有所要求,最后也会流于形式而被漠视或有意忽略。所以出现诸如大学生攒脏衣服,放假背回家让奶奶帮洗这类煞眼球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会使用针线缝制布袋,学会淋浴、擦身、换衣、到食堂帮厨、使用工具打扫厕所等”。这是日本学前阶段设置的幼儿十项劳动技能课程。而在中小学阶段,日本学校则以农林园艺等为学习资源,让学生识五谷事农桑。此外,还会安排家政课,教会学生一些生活小技能,如采购、使用利用生活用品等,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网络数据,中国城市小学生每日家务时间几乎是全球最低。美国孩子日均劳动时间为1.2小时,而中国孩子日均不足12分钟。
中国社会,氤氲着一股风潮,那就是鄙视家务劳动的价值,忽视家政劳动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这种风气应当得到抑制。虽说现在万物皆可“云”,人们“云上班”“云植树“云监工”“云吃播”,但自己生活的这一亩三分地,则是结结实实落在地上的,人类还没进化到看看网络就饱了吧。
(作者系深圳作家)